美国大学申请深度揭秘:录取委员会制度

无老师这几天的《2015年美国大学本科EA、ED申请截止日期Deadline大全》、《2015年美国大学本科、研究生、Ph.D. 申请截止日期Deadline大全》和《留学申请两大误区:“越早提交材料越好”“托福分越高越好”》分别列出了今年的申请截止日期和申请的录取委员会制度,今天乘胜追击,再来一篇深度揭秘《美国大学申请深度揭秘:录取委员会制度》,更细致的分析录取委员会的不同类型。与前几篇不一样,本篇文章是转载,特此声明。 申请录取委员会(graduate admission committee)制度就是一个系里组织一帮老师,有时候也包括点学生,组成一个小组,来审核发放提交的申请。委员会会有一个头,可能叫grad admission chair or coordinator,整个委员会决定录取结果,然后提交给研究生院正式审批,一般情况下,他们的评审结果不会被否则。 招生委员会是几乎每个系都有的,当然,在规模小的系,可能size=1,就是一个老师说了算。换句话说,你可以认为所有的录取都是一个委员会决定的,而不是你中意的professor自己拍板。套辞的时候,某个教授跟你说,他无权决定录取,这个说法的确是真的。当然,各个系也有自己的具体情况,笔者认为对于博士奖学金申请来说,可以粗略分为强委员会和弱委员会两种类型,同时,自费硕士的录取略有不同,这篇文章就针对这三种情况谈谈。 一 强录取委员会 什么是强委员会?就是你的申请必须得到委员会所有成员的共同认可,才能被录取,如果委员会内部有人跳出来反对,一般情况下你就挂了。委员会一般是老师们按照年度轮流加入的,如果你联系的老师今年恰好不在委员会里,那他就靠边站去,录取过程跟他无关。 比如University of Washington计算机CS系,如果某个老师想要你,甚至愿意出钱招你当RA,没用,委员会里某个或者某几个老师如果不满意,照样可以拒掉你,让对你中意的老师有钱没处花。 比如berkeley EECS,网上留学论坛里有神牛出来爆料,说是先让在读的研究生几个人一起初选打分,他们审核过了,教授们才接着来评选。至少负责把门的,不是你的未来导师。 再比如MIT EECS,warald知道有人在美国拿了硕士学位,有哈佛大学教授推荐,被mit eecs老师当面面试过也非常想要,有科研有好论文,笔者感觉唯一的弱点就是当年本科期间gpa着实平庸,其他的,样样都是亮点,用网友的话来说“华丽丽亮瞎我的狗眼”~~结果呢?rejection rejection rejection。 有些专业,比如统计、经济、生物统计、生物医学等等,基本上每个系,都是非常典型的强大委员会来决定。录取的过程,基本上是要把你和目标老师彻底割裂开,不会让个别老师影响委员会。你被录取了之后,第一年再自由选择导师。 好处是所谓的变态导师问题容易避免,你有一年的时间可以打听initial advisor为人甚至跟他短期合作一下再决定是否跟他读博 - bio学科专门起个名字叫rotation。坏处嘛,就是导师也可以自由选择学生,你感兴趣的教授也可能因为各种原因不要你,你明明想做某个领域,但是在学校里就是找不到老师带你。 最后,很大的系比如berkeley, mit, austin等,系里有多个领域,委员会是按照area来组成的,换句话说,申请网络的同学,和申请软件工程的同学,是被两组不同的人来审核的,毕竟,如果让做电路设计的老师来评估做image processing的申请人强弱,那就驴头不对马嘴了。有的时候,背景弱的被录取了,背景强点的反而被拒绝了,不同领域的老师评审标准不同是部分原因。 委员会老师内部之间是否会勾心斗角?小盆友,你也太不纯洁了,据说,老师们很和谐很团结~~不和谐的事情当然也不会告诉你。 二 弱录取委员会 系里某个老师觉得你的背景和他的科研项目很匹配,愿意作你的导师,甚至愿意出钱招你,你说,弄个委员会站在中间来搅散你们,这种行为是不是欠揍?反正笔者觉得这种做法相当于在自由恋爱中间加个组织批准才能结婚,让人很厌烦,当然,我的牢骚也没人听 :) 有些专业几乎每个学校都是强委员会制度,但是ee/cs等一些导师个人经费相对充足的专业,强委员会的确很不招人喜欢,所以一般只有少数牛校才去折腾这个。大部分学校的录取委员会职能,退化到“基本把关”这步,也就是“弱录取委员会”。 比如UIUC,也是牛校,EECS的传统就是国际学生(新生)基本拿不到TA/fellowship,老师们要招人,只能自己出钱招聘RA,然后系里就顺水推舟给批准,所以口语18、GRE verbal 430啥的,申请UWashington一般就被拍死了,但是UIUC的老师们去跟录取委员会说一下,都会被放行。 这个也代表大部分eecs系录取的现状:RA统统放行,只要你别本科gpa2.5啥的,肯定录取;委员会们一般预算一下经费,知道有多少个TA,多少个fellowship可以发,然后这些奖学金都可以老师自己去提名学生拿,有时候甚至可以提前说好给某个老师几个名额。在系里有地位的老师,他们的请求,一般都会被批准。-- 说白了,委员会是来facilitate教授和申请人的,是促成好事的,而不是来搅局的。 具体哪个学校是强录取委员会,哪个学校是弱录取委员会,这个完全看学校、看专业,没有什么固定的判断法则,得靠申请人自己去打听了解,这个就是申请信息、申请经验多少的问题了。 master admission的录取 自费硕士生的录取一般是由委员会决定的,委员会会按照一定的方式分配workload,比如按照申请人的last name首字母,或者application ID之类的东西排序,把申请分成多组,让不同的老师来处理。你的申请,最多被2-3个老师看,他们投票决定是否录取你。不在委员会里的老师,无权干涉。 实际上,如果你申请的是每年招收大批自费硕士的学校,那一般只有一个老师看你的申请,多个老师反复看,太浪费时间了,这个也是大部分master program招生的现状。有些系还由秘书按照分数线划线杀人来初审以减少工作量。 如果你申请的是硕士生招生规模小的program,那处理过程类似phd。往往也由老师提名,因为不涉及奖学金,录取不严格,如果没人提名的话,default就是你会被拒掉。 三 你该怎么做申请? 如果申请master,一定要把材料内容设计好,因为你可能只有一次机会,老师一般最多花几分钟看你的申请,获得整体印象,然后迅速决定录取还是拒绝。笔者认为,如何写的适合大部分老师的口味和选材标准,如何能让老师们在短时间内认可你的背景,是你应该做好的。 如果申请phd,在强委员会面前,你只能玩命把各项分数都尽力提高,不要留弱点让人拍,你应该在提交申请之前把各项工作做好而不是指望套辞,套辞很可能没用;如果申请的学校是弱委员会,那就是你套辞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