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考试之中的佛性【无老师力荐】

佛法与佛寺不同,佛法是理论,是心境。但是,佛寺往往让人望而却步,因为里面缺少佛性。普陀山撞钟我们要捐香火钱,但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我们替他撞钟了,是否他应该给我们劳务费呢?佛更是一种心境,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发既是收,收既是发。我们太愚钝而已。一篇《庄子》老师的文章,净心观之。 From: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4da3400100huoi.html 佛非宗教说 偶见宗师李叔同笔墨,已是善缘。书曰:“不尽人情,举足尽是危机;不体物情,一生具成梦境”。李叔同之佛名光杨,可谓妇孺皆知,人们称颂而不知其情,追随体验者甚罕。一如佛法。佛是佛,法是法,凡人肉眼,见得佛形,却难通佛性。即便有种性,心知一二者,能身体力行,持戒守法者日益罕鲜。何谓佛法?“法”在佛界指的是佛说的经,世人知的法,即是经,如《法华经》。佛,法,僧谓之曰三宝。尊佛,守法可以在家,而僧是出家。这样说"佛法",已是徒有虚名,需得深研习佛法之本,知其名者如浮云无根,如缭绕心头之迷雾,日出光明而不能立。这佛法之本,需要心性,更需要体行。年轻时期,懵懂,是因为读了李叔同的书,随着他的踪迹,走了西湖,去了灵隐,后来去了南普陀,再走福建,寻觅法师慧语。都是有形无本的动作,以致再后来,去华南,寻觅六祖的慧踪,希望能得天地人间的智慧,指引苦闷无奈的今生。大概是因为没有慧根,一直忙碌于尘间凡俗的事物,今见得二一老人笔墨,恍然有悟。“不尽人情举足尽是危机”。何谓“人情”?需要懂得何谓“人”。然后还要知“情”。人是复杂的概念,不单单指的人形,老少男女,僧俗都有人形,人原本没有差别,如同美利坚之托马斯杰佛逊言“人人生而平等”,诸位理解英文原文,需要知道英文动词之时态,杰佛逊言是“生”那一时刻,人人平等,但是生后一切够已经物是人非。生的过程都不平等,有的母亲被计划生育的残暴执法者强行拖入各项均不符合安全标准的运输车辆,颠簸几十里乡村山路去做“计划不生育”,奈何在半山路上,因得天地之缘,突然出生来到人世,有的是出生在富贵之家。这已是不平等,不一样,所以人差别万千,要是通晓“人”的差别,已经非常困难,看一个人,不能忽略他或者她来到世间的过程,更还要知道他、她来到这世间之前的事情,这样仅仅是“知人”。而弘一法师所谓“尽人情”谈何容易?尽人——还要尽“人情”。何谓人?这足以研习一生,不知道何谓人,就是没有做人的标准,说话,做事,走路,穿衣,吃饭,大小便,思想,眼神,举手投足都是要遵循人的标准。这叫做“尽人”。我们自幼在学校被老师所教化,已经很多地方违背了“人”的标准,比如老师,本来不是完人,更不说是圣人,再来指导幼儿,很多违背人的地方。我见不少幼儿师范的少男少女,自己不修身,寝食违节,然后又去行教育,这是令人担忧,但是转念一想,这是自然造化。我辈没有缘由希望世间完美,正如同我们所生存的地球宇宙,一切都不完美,所以一切完美。那么众多人无法接受好的教育,也是完美。我今日不愿多写博客,乃是感悟“恶莫大于无耻,罪莫大于多言”的教诲。 今日是在旅途,见得满车众生,人形纷繁芜杂,人性渐灭,如灯光烛影,至于佛法佛形,则在此混乱混沌的今世已不复弘扬。“心有戚戚焉”。复又提笔书写文字,此一时又是罪过。我刚才说了“人”还没有说“人情”。何谓“人情”? 说人情,需得首先把“人”说透。人是社会的人,若是一个孤家寡人,就无人情可言。GRE句子中有个令我印象深刻:‘There is no solitary individual in the society, every form of life is dependent on other forms of life.’就是说,社会中没有孤立的个体,任何一种生命形式都依赖于其它形式的生命。把人放到了社会中,人先有父母,儿女于父母之人情谓之曰“孝”。关于孝顺,儒家陈述颇丰。儒家和佛家不悖。教儿育女,先要授之以孝道。现代不少年轻学生认为孝道就是不花费爹娘的积蓄出国,而是选择在国内读研或者痛苦度日,这是扭曲了孝道。孝道有深浅之别,有远近之差。给爹娘花钱买衣买食买车买房,并非都是孝道,更多是浮夸虚妄。不少人觉得有大房大车山珍海味就是享受,于是给父母很多此类东西,这并非孝道。人之穿衣饮食,在世俗而言,有习惯,突然的暴富更改了父母几十年的生活习惯不是好事,好比父母习惯了乡村,把他们接到了京城,徒然增添了父母的孤独,更何况是不少人把父母接到京城后自己每天要上班,周末要应酬,平时回到家就洗澡睡觉,没有时间和父母交流,散步,京城父母实际成了京城保姆,这岂能称为孝道?我在奥克兰的街头遇见华东师范大学的退休老人,被儿子接到了奥克兰,说三个月没有找到人说话,看我像华人,于是拉着我聊了30分钟,我于是劝说他们去基督教会,找到华人弟兄。有人纳闷,问我说佛法怎么又谈基督,我这里要说清,佛法不排斥基督或者任何教人向善的行为思想。基督是宗教,而佛法不是宗教,佛教是宗教,但是佛法不是宗教。佛法也不是真理,佛法乃是宇宙间生命的真谛。这生命不是一生一世的短暂的生命,而是亘古永恒的生命法则。真理是哲学和逻辑的范畴。但是佛法不属于任何范畴,只属于佛法的范畴。 孝道是为人情之第一。但是孝道不仅仅是子女对父母。还有兄弟姐妹之间的情。这人情是用几部书都写不完的。现代很多的电影小说还有故事重点都在讲男女之情,说明社会还是处于极为低级的阶段,唯独社会进化到了更高的阶段才可以探索更为深远的人情人性。父母对儿女也是人情,但是父母对儿女很多的探索强调了父母的牺牲,而很少有探索父母对儿女人情是否“尽”了。其实不仅社会中很多人不懂得如何做儿女,更多的人不知道如何做父母。如何做兄弟姐妹。不懂得做儿女的,等到为人父母,就很难懂得如何做父母。这些人情不尽,社会的危机就到处都是。人情还有和陌生人之间的情,在我国现社会,陌生人之间是几乎没有人情的。不曾认识的人之间,在西方社会要好过我国。佛法说“西天”估计也有一定的关系。人情是一切社会知识的大乘,怎样对待自己也是人情,怎样对待官员,对待村野乡夫,对待长幼,对待异性,对待同性,对待同事,对待友人,对待敌人都是学问。所以弘一法师说“不尽人情举足尽是危机”。我说的是通人情,还没有说“尽人情”,一个“尽”字,可见大师之高深。为何“举足”尽是危机呢?何谓“举足”?一举足,就是动。故陈氏太极第一起步,就是举足。实为动也,这动乃是为了纳天地之气,呼吸之道。这一个举足,亦非同小可。这举足很有学问。无论在僧在俗,人好比树木枝叶因风而动,人因为诸多关联,不能恒静,很多人不知大静并非深山闭关,大静乃是在凡俗也可以实现。人要动,心要静,但是人动如果不通人情,就动不了,不尽人情,就动不好,也就更加烦乱甚至愤怒,乃至于乱动,错动,只有动后方可安静。所以人要动得了,还要动得好。故作商人,医生,教授,农民,都是在动,这一生一世很短,处处动不了,处处动得不舒服,就是浪费生命。尽人情,很相似于我们平常说的为人处事。为人处事好了,做事情如鱼得水。现代社会的为人处事往往更多强调他利的概念,我认识一个大学教授,他教书很久,谈吐中总是谈到要考虑别人的利益,他也是这样教育儿女的,但是在实际事务中,又无法摆脱自我利益,虽然有利益妥协,还是非常不舒服,所以这不是“尽人情”而是依然为名利所羁绊。 弘一法师另一句:“不体物情一生具成梦境”更为深远,何谓“物”?何谓“物情”?有人问我,佛法是人情还是物情,我说佛法宏大,遍施人间物间。一茶一饭,一山一水,一枝一叶,均是物,而物各有情,在哲学中谓之曰“物理”。朱子格物致理,理一分殊都是“体物情”的尝试,无奈属于虚妄,终不得要旨。至于物情,佛语“惜福,习劳”很有关联。我在普陀时间,闻得印光大师之宏德,由衷钦仰。大师为陕西人,隐居普陀二十余载,鲜有人知。大师七十高龄,移居苏州报国寺。时为一九三零年,至于三七年,师傅迁灵岩山。弘扬佛法。我为何要谈到印光大师?唯因大师“体物情”堪称佳话。印光大师一生无名,无利,不蓄财富,不任僧职,不蓄剃度弟子,凡是躬自操作,八十岁尚且自己洗衣服,而终身粗茶淡饭。此一生何求?诗经有云:“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此物语也。常人不通物情则醉生梦死,不尽人情则挥霍无度。俗人抽烟,乃是不通物情,通俗化来说,燃烧香烟,毁坏环境,突然破坏财力,乃是损人不利己之恶行。国有香烟制造厂,尽见国家低劣。香港抽烟罚款5000港币,乃是善举。人多不信因果善报,故不通物情,不尽人情。 何以通物语,体物情,通人性,尽人情?首先需要信因果善报,在佛为因果,在基督为最终审判。法律和道德都不能维系人的善心,善行,唯有用佛法约束自我。这是有趣的事情,自己是最不能约束自己的,但是最终也只有自己的约束才能真正约束。唐圭峰禅师有著《华严原人论》有五教之说:人天教,小乘,大乘法相,大乘破相,一乘显性。此五教最易“尽人情,体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