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ABC女儿生在14岁回中国念书后考上哈佛【无老师力荐】

反其道而行之,听上去很美,做上去很苦。 女儿生在美国,长在美国,14岁那年随我回国。做回国的决定,最难的是孩子教育问题。当时我的一些朋友听说我要带孩子回国,很激动地?:“你要毁掉你女儿的前程,一个正处于青春期孩子怎么能适应国内的教育……”。?实在话,我心里也是忐忑不安,真怕毁了孩子的前途。她在美国是优秀学生,小学毕业时就获得克林顿总统教育奖。若留在美国,她会顺顺当当地进入名牌大学。可是? 无知无畏,我出国太久,对国内现在教育体制不太了解,回来后才知道难度确实很大。她在美国已初中毕业,由于美国高中读4年,她回来应该读国内初三。可她参加资源中学的入学考试,数学得了9分,语文得了7分,满分是100分。差距实在是太大了,于是学校让她降到初二。 她就这样开始了她全新的国内生活。一切从零开始,过去轻而易举的小事现在都是困难重重。她不会过马路,不会买东西,不会上厕所。过去她坐学校校车上学,现在要骑车上学,可怎样在谁都不让你的车流和人流中勇敢地过马路,她急得满脸通红,可就是不敢迈步;在美国公共场所人与人之间要保持一段距离,她用同样的习惯去排队买饭,大家都插在她前面,她总也买不上饭;学校的蹲坑厕所,她不习惯……学习的压力就更大了。她的中文是我在家里教,周末中文学校学的,但在美国没有用中文的环境,她学中文就像小熊掰玉米,学了这,就忘了那,所以她基本上是中文文盲。在学校,她一张口就闹笑话,同学们笑得前仰后合,她是一脸茫然,全然不知为何。她的老师告诉我,每天一下课,同学们就围着她,争看她的笔记,她基本是用英语记中文笔记,难得用几个中文也是缺胳膊少腿的怪字,大家看得乐坏了! 好在她心态很好,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吸引着她,中国正在进行的巨大变革震撼着她,老师和同学的热情帮助鼓励着她,她努力地适应新的生活。开学不久,她在语文课上学了毛泽东的长征诗,听老师讲了长征的故事。回家她问我,这故事是真的吗?这是人类了不起的创举,我怎么在国外没学过,也没看到过。我将来要用英文写西方人看得懂的长征故事。长征勇士们的壮举给正在苦苦挣扎的她注入了勇气和信心,有什么困难不能战胜呢? 是啊,有什么困难不能战胜呢!我们家长常常会低估孩子的巨大潜力,我也没有想到她能在很短的时间就追上来了,她期中考试时就能跟上,期末时已是一位班上的中等学生。一年半后,她参加中考,不仅考上北大附中,还考入实验班(快班)。 中文,中国文化给她开启了认识世界的另一扇窗户,在国内的经历给了她信心和自信,她的英语优势使她如鱼得水,她除了完成学习外,还积极参加各项课外活动,她是国内国际各种英语竞赛的冠军专业户,她自编,自导,组织同学自演的英语话剧连续两年获得北京市第一名;她用中文作词作曲的歌也颇受欢迎。所有这些又给了她更广阔的视野,更大的自信。 今年初她申请大学时还是高二的学生,本应该明年上大学。由于她回国降了一级,她原来在美国的同学已申请大学,她看了一下美国大学入学考试试题,决定提早申请。匆匆忙忙地赶上今年一月和二月的SAT考试,赶上递交申请材料的最后截止期。虽然她没有太多时间准备考试和申请学校,可她在国内所受的扎实教育、她在国内的经历以及她中西方文化和语言的背景使她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同时被哈佛,耶鲁、杜克和乔治城等名牌大学录取。哈佛大学今年是有史以来竞争最激烈的一年,录取率仅9%,创下哈佛300多年来最低录取率的记录。 能进入哈佛当然是值得庆幸的,可对我最值得欣慰是回国以后她对中国文化和理念的认同和热爱。父母希冀孩子不仅是生命的延续,更是文化和精神的传承。然而在美国我们想做的和能做的是很有限的,我和她在美国时一直苦苦地挣扎在中西方文化的围城里,在西方文化的大环境里,东方文明的种子很难植入她的心里,并且随着她不断长大,我们之间的交流愈来愈困难。回国后,亲历中国的快速变化、沐浴中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她对世界、对中国、对父母、对她自己的认识和看法发生了根本变化。中西文明的滋养铸就了一个全新的她。我们之间的交流越来越深入:我们可以一起欣赏中国经典诗词、一起背诵高尔基的《海燕》、一起探讨鲁迅作品、一起讨论时事政治….. 北京一场大雪后的清晨,我们踏着厚厚的积雪去学校。望着白雪茫茫的燕园,她脱口而出鲁迅的名言:“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有什么能比这更令人欣慰和值得骄傲呢! 海外的朋友们,为了你的孩子,请快回国吧!